> 萬豐資訊 >
全國人大代表陳愛蓮:促進中國鎂產業健康發展
發布時間:2016-03-05 點擊:278
兩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依據當前我國的資源和承載能力以及資源稟賦情況,從行業發展角度出發,提出促進中國鎂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推動輕質結構材料正在成為國內外研究和發展的熱點和重點。作為一種輕金屬,鎂合金的優異性能和市場化前景,使其成為公認的21世紀綠色材料,鎂的應用和鎂產業鏈的發展已是世界潮流。陳愛蓮代表指出,我國鎂工業經歷了50多個年頭,前20年發展緩慢,長期依賴進口。改革開放30年來,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近10多年以來,產業規模連續跨越,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我國鎂產業整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政府層面,鎂產業的國家戰略和行業規劃缺失,并沒有從國家資源能源戰略高度和國際競爭角度來審視鎂的重要地位。鎂合金及其產品的研發缺乏系統性規劃,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研發內容涵蓋面有限。
行業層面,鎂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事業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組織,產業聯盟缺失,行業標準不完善,沒有多層次高水平的行業服務平臺,行業缺少領軍人物和領軍企業,不能及時有力的發出行業的聲音。
企業層面,鎂生產企業普遍實力不足,所能掌控的資源十分有限,商業模式有待優化,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多數舉步維艱,難有長遠眼光和超前布局,企業專業人才普遍缺乏。
科研層面,雖然國內從事鎂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較多,但是鎂方面的科研經費還是不足。科研成果雖然不斷獲獎,但實際上成果轉化不力,與產業化結合不緊密。科技協作不夠,研究力量分散,資源浪費,也并未有建立起國家支持的科技成果的共享機制。
用戶層面,對鎂認知不夠,對鎂供應穩定性還有疑慮。制造類企業創新動力和壓力不足,習慣于給國外公司做代工,或者做代工的代工,一味最求成本低廉,掙快錢,并未有足夠意愿以材料創新為突破口實現產品創新。同時,由于缺少系統化的鎂應用的生命周期分析研究和材料數據庫支撐,產品設計開發進展并不理想。
金融投資層面,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和投融資機構更喜歡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還未能看到鎂材料和鎂業的投資價值,在鎂業資金投入,資源整合方面還缺乏更多耐心、更多的關注。
基于以上原因,陳愛蓮代表在建議中指出,政府應加強戰略規劃管理。從國家資源能源戰略高度和國際競爭角度來審視鎂的重要地位,科學制訂鎂產業的國家戰略和行業規劃,對鎂合金及其產品的研發進行系統性規劃,加快鎂合金產業化進程,擴大其應用。明確確戰略路線圖,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實現以原鎂生產為主的粗放型型經營向開發高端鎂合金產品、高科技含量鎂合金制品的集約型運營方式轉變。
陳愛蓮代表建議,國家應鼓勵建立以優勢企業為龍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的產業聯盟,通過打通目標產品的合金開發、產品設計、材料加工、部件產品生產、產品應用和合金廢料、零部廢料回收利用的整體技術鏈條和循環過程,形成以新材料為主體、上下游(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體系。通過產業聯盟協調和組織中國鎂的研發和產業化,完善行業標準,提升多層次高水平的行業服務平臺。
陳愛蓮代表建議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嚴格執行《準入條件》,對1.5萬噸以下現有企業限期改造升級達產達標,或兼并重組或被視為落后產能淘汰出局;新建一批“兩化”深度融合的現代化鎂冶煉示范企業,培育一批國內一流、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鎂合金加工大型企業集團。鼓勵通過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強強聯合,兼并重組,加快培育和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突出、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研發生產應用推廣示范型企業。充分利用已有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技術優勢,加快軍民聯手共施新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陳愛蓮代表認為,國家還應制訂和推行有利于鎂產業有序發展的政策制度。加大對鎂業的政策扶持,強化鎂的研究和技術研發,加大鎂的科研經費投入,整合國內從事鎂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力量,加強系統化的鎂應用的生命周期分析研究和產品設計開發,開發出更多高性能的新型合金材料,以及如何提高加工技術。建立材料數據庫,建立起國家支持的科技成果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