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豐資訊 >
外貿“保衛戰”的紹興路徑
外貿“保衛戰”的發令槍已經打響
7月23日,全市半年度商務工作聯席會議為企業面臨的一批共性問題舉行集體“會診”。此前,市政府在全省率先發布5條外貿新政;市商務、國稅等6部門緊隨其后,出臺了18條幫扶措施,合力構筑“保外貿”政策框架。
今年6月以來,市委書記張金如,市委副書記、市長錢建民等市領導,圍繞外貿“穩增長”課題,深入企業一線調研,與企業老總共商應對“寒流”之策,“既重當下應對,更思長遠發展。”張金如提出要求。
“這是一場持久戰。”市商務局局長章光華坦言。2011年,紹興出口依存度51%,外貿依存度達65%,面對外需萎縮、要素緊缺、成本高企的外貿環境,紹興要準備的不僅僅是一件“過冬”的棉衣。
被打破的外貿格局
經濟界人士認為,上半年的出口數字或將意味著一個轉折點的到來。
1至6月,紹興實現進出口1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出口123.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增幅分別低于全省、全國3.5和7.5個百分點。
“姑且不去比較持續10余年的雙位數高增長,單從出口增長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這一數據看,史無前例。”市商務局副局長陳元德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紹興外貿增長率始終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即便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省出口增速跌落負區間,紹興仍維持這一領先優勢。
但今年以來,這一格局被打破。微觀層面,紹興縣最具競爭力的紡織品、化纖出口增幅均出現雙位數下降;諸暨市出口增幅進入負區間,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如何客觀審視當下外貿狀況?業界人士認為,既不可掉以輕心,但也不必過度悲觀。
產業集中度和出口基數“雙高”,是紹興外貿的典型特征。從產業看,紡織和機電兩大行業就占據全市85%的出口份額,如此高的產業集中度全國罕有。從出口基數看,紹興出口份額已占全國1.37%,超越全國三分之二的省份,而且保持了長達10多年的高增長。
章光華認為,這些特點決定了紹興外貿持續高增長難度遠遠大過其他地區。因此,這一輪外貿下跌有一定的合理性。
出口增幅下滑并不等同于市場失守。上半年,紹興紡織品出口81.7億美元,同比增長仍有2.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1.1個百分點,成績并不算很差。另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是,由于去年一輪高通脹拉高了出口產品價格,今年國際市場“跌價”之勢明顯,如銅產品出口價每噸下跌近3000美元,“量升價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紹興出口成績單。
樂觀的理由還包括,即便在國際環境趨冷的上半年,仍有一批行業企業實現高增長。其中,蘇泊爾、天樂集團、郎莎爾維迪制衣等企業,出口同比增長高達60%以上,創下歷年新高。
抱著樂觀的態度,從冰冷的數據中看到新機遇,或許是當下企業應有的態度。
“穩增長”的政策空間
這一輪外貿“保衛戰”中,政府介入時間之早、力度之大、措施之實,是過去10余年間未有的。
“從中央、省、市、縣到鄉鎮,記不清最近開了多少會。”商務部門一位負責人說,保外貿就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已經成為共識。
5月11日,包括紹興在內的11個地市代表,與省政府簽訂外貿出口責任狀,這在浙江外貿史上還屬首次。“意味著下半年月均外貿要超10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我們歷史單月出口最高值。”紹興縣商務局一位負責人說。
盡管壓力巨大,但在對內簽訂責任狀時,紹興仍把今年的外貿增長目標設定為12%,比全省預定目標高出2個百分點。
從宏觀層面看,政府層面的幫扶仍然有一定的發揮空間。記者采訪時發現,優化政府服務、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快人才培訓等方面,是各級普遍采取的舉措。
7月11日,市政府出臺保外貿5項新政,決定市本級外貿扶持金額增加2400萬元,總額突破4000萬元, 紹興成為扶持力度最大的地級市。相關部門配套的18項幫扶舉措,涉及商務、國稅、檢驗檢疫、海關、外管、信保等6部門。“把能使上的勁全使上。”紹興海關負責人說。
根據最新出臺政策,我市對企業參加商務部、省商務廳組織的境內外重點展覽會的攤位費均給予全額資助。同時,支持塊狀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企業抱團參展。
一方面減少企業出口成本,一方面提升企業出口效率,諸暨市商務局負責人舉例,6月下旬至7月上旬,該市再度組織23家襪業企業,抱團參加巴黎國際服裝及面料定牌生產展覽會。接受采訪時,錦裕、歐威等當地襪企負責人普遍反映,政府這樣的服務效果比較好。
據介紹,產業集聚度高的新昌醫藥、嵊州領帶、紹興縣紡織等板塊,目前正在打造一批出口平臺。主要做法是,通過搭建大型的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技術、研發、營銷力量,做大一批區域出口品牌,從整體上提升區域產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破解“同質化”
“把脈”紹興這一輪外貿滑坡,根源仍然指向產業“同質化”,盡管這是一個老話題。
“市場都被同行做壞了。”紹興縣澤浩紡織品公司負責人說,今年他在考察巴拿馬、智利等南美市場時發現,當地低價紡織品傾銷現象明顯。“惡性競爭導致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無利可圖。”
而市場的同質化,根源是紹興出口產品的同質化。
在傳統優勢產業方面,紹興已經做到了極致。目前,“紹興制造”出口遍布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當我們轉動地球儀,發現再也找不出更多空白點時,意味著低價、低質產品競爭時代結束了。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告別高增長后的紹興外貿要迎來下一輪外貿“黃金時代”,必須實行產業、產品和市場的同步創新。
主打LCD和LED液晶電視機出口的嵊州天樂集團,就是一個成功例子。當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市場份額下滑之前,企業未雨綢繆主攻美國、澳大利亞市場。上半年,歐洲市場出口份額從70%降至30%時,美國市場則由原先8%增長至24%,澳大利亞市場從零增長至目前的14%。
“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秘訣在于產品創新能力。天樂總裁葛錦明說,企業每年研發超過40個新產品,平均9天就有一個新品誕生,交貨期要比同行提前8~9個月,正是依靠研發實力贏得了國際客戶信賴。
不得不提的是天樂順勢而變的出口戰略。針對大訂單急劇減少、小訂單增多的外貿環境,今年天樂改變集團出口路徑,賦予數碼公司、微電公司、音響公司等下屬子公司直接進行出口貿易權利,優化了服務,提升了效率。
相似的案例出現在萬豐奧特。依托研發、技術、品牌實力,這家新昌企業打開了壁壘森嚴的印度市場。今年,萬豐奧特生產的汽車鋁輪,已經占據當地一半市場份額。
市場在變,競爭對手也在變。當原先的價格優勢轉移至巴基斯坦、印度甚至越南等“洼地”國家,紹興必須從根本上思慮破題之道,否則就無法應對國際訂單轉移、國內成本高企的“雙重擠壓”。
在半年度全市商務工作聯席會議上,副市長徐明光就如何實現從外貿大市到外貿強市轉型,提出6條意見。他認為,類似今年的外貿環境至少未來幾年不會有根本改變,這正是倒逼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極好契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拓市場方面許多企業已有創新之舉:如到境外設立生產基地和營銷窗口、與中石化等央企巨頭合作“借船出海”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至目前,紹興有出口實績外貿企業達近7000家,并仍在高速增長,“所有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必須意識到,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才能贏得新優勢。”章光華說。